积极推进“氢动吉林”工程 打造“中国北方氢谷”

吉林省构建氢能“一区、两轴、四基地”发展格局,力争到2025年,氢能产业产值达到百亿级规模

 

近日,吉林省印发《吉林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积极推进“氢动吉林”工程,加快形成氢能生产、应用、储运、装备、研发完整产业链条,着力打造氢能“一区、两轴、四基地”发展格局。力争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达到6万吨~8万吨/年,氢能产业产值达到百亿级规模。

《规划》提出,结合吉林省中东西“三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和“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打造能源发展三大板块。西部集中开发风光资源,打造吉林“陆上风光三峡”,形成绿色能源生产区;中部重点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分散式风光资源,形成低碳消费核心区;东部重点开发水电资源,打造“山水蓄能三峡”,形成东北应急调峰保障和储能区。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充分发挥吉林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推动清洁低碳能源发展,促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精传统能源产业。加大煤炭、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稳定省内化石能源产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化石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全力推进“一个基地、一条通道、一条产业链、两张网、两个园区、七大工程”建设(即“111227”能源发展重点任务)。

一个基地——国家级新能源生产基地(吉林“陆上风光三峡”)。充分发挥吉林省西部地区丰富的风光资源和充裕的土地优势,利用现有鲁固直流特高压通道和正在推进的“吉电南送”特高压通道等电力外送条件,全力推进“国家级新能源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打造3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即省内消纳基地、新能源外送基地、新能源转化(制氢)基地,形成吉林“陆上风光三峡”,建设成为国家松辽清洁能源基地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条产业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引进拥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和拥有资金实力的战略投资者,以提升核心创新能力为支撑,以建链、补链、延链为手段,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氢能制备、储能技术、动力电池等装备制造业,延伸发展其他配套装备制造业,打造装备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建成相对完整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

七大工程——深入开展煤炭、油气勘探开发工程,科学合理勘探开发煤炭、油气资源,稳定化石能源生产能力。全面实施“气化吉林”惠民工程,构建“多气源供应、全网络覆盖、全领域利用”的产业格局,提高天然气普及率和利用水平。有序推动生物质能源利用工程,开展生物质发电、供暖等多元化利用,提升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实施抽水蓄能工程,形成千万千瓦级装机规模,打造“山水蓄能三峡”,提升东北地区应急调峰能力。积极推进“氢动吉林”工程,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构建氢能“一区、两轴、四基地”发展格局,打造“中国北方氢谷”。广泛开展电能替代工程,通过推广电能清洁供暖,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等措施,扩大用电总量,提高电气化水平。持续推进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在资源禀赋好、具备建设用地和接网条件的行政村鼓励分散式新能源开发,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规划》强调,要全力打造高水平新能源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不断提升新能源装备产业的竞争力。聚焦重点领域,围绕新能源产业上中下游三个环节,重点建设风电、光伏、储能、氢能四个子产业链,建成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资源开发、应用服务的新能源产业链。进一步强化精准招商,锁定产业招商目标,把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的方向,结合吉林省实际,聚焦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氢能制备、储能、动力电池等重点领域,引进行业头部企业落户吉林省,借助其人才、技术、资金优势,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规划》要求,积极推进“氢动吉林”工程。加快形成氢能生产、应用、储运、装备、研发完整产业链条,着力打造氢能“一区、两轴、四基地”发展格局。依托西部可再生资源优势,中部场景、装备和区位优势,东部储能和贸易优势,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与氢能产业融合示范区。横向构建“白城-长春-延边”氢能走廊,纵向构建“哈尔滨-长春-大连”氢能走廊。积极建设吉林西部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供应基地、长春氢能装备研发制造应用基地、吉林中西部多元化绿色氢基化工示范基地和延边氢能贸易一体化示范基地。

往期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