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氢能产业链合作成为国际贸易新亮点
9月17日,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编写的《国际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指出,氢能产业链的跨区域合作,正在成为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新的亮点。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因素,氢能在各国能源变革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报告》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从资源、环保等角度出发,都高度重视氢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结合各国氢能发展路线可以看出,侧重点各有不同:美国主要关注氢能产业推广,对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数量有明确规划,注重液氢相关设备和产品的输出;欧洲更关注氢能发展在碳减排等环境方面的效用,注重标准和技术体系建设;日本、韩国则主要关注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支持力度大、补贴高,重点扶持燃料电池汽车销售,注重产业技术输出和氢能贸易;我国目前集中进行全产业链技术突破及产业示范,是全球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
《报告》指出,在全球氢能产业布局中,各经济体依据自身资源、产业发展条件、需求以及在国际市场中的定位,在产业链布局中,倾向于做出不同的战略选择,并与国际合作伙伴形成优势互补。
例如在欧洲,欧盟积极探索与非洲,特别是北非地区,合作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可能性;推动欧盟东部和南部周边邻国发展绿氢产业,2024年实现制氢产能达到40GW的目标并向欧盟出口;通过其主导的多边投资机构或开发银行,支持周边国家绿氢项目建设。而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西亚、北非以及澳大利亚,都在积极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向欧洲和日本等地出口。氢能产业链的跨区域合作,正在成为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新的亮点。
在能源转型的大趋势和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目标下,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正在充分利用国际协调机制,发挥在ISO、IEC和IMO等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参与或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推动本国技术和机制被国际采用,加速抢占氢能及燃料电池在交通、建筑、能源、工业等领域的标准和专利高地,并利用主导地位构建氢能领域的全球合作机制,建立国际氢能贸易链。以氢能为基础的技术研发、项目建设和示范应用正成为全球氢能合作的主要内容,先发国家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占有优势,后发国家成为主要产品消纳和氢供应市场。
根据《报告》,当前,我国主要在技术和产品引进方面开展国际合作,未来我国可积极参与ISO、IEC和IMO等组织活动,推动相关标准国际化,同时可发挥在“一带一路”、RCEP、“17+1”合作、亚太经合组织以及上海合作组织中的主导作用,拓宽氢能产业贸易市场,推进国际合作,全力打造我国氢能外循环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