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促会领导赴青海调研风光储氢融合发展工作
近日,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副会长史立山一行赴青海省进行为期4天的风光储氢融合发展调研活动。
青海省政协常委、政协副秘书长独金萍,浙江可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金建祥,浙江绿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章颢缤与我会副秘书长张小宝参与此次调研。
本次活动走访青海多地,深度调研了包括中控德令哈50兆瓦光热示范项目、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热电站、华电德令哈PEM电解水制氢示范工程项目、青豫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青南换流站、青海省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龙羊峡水电站等在内的多个项目,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就新能源发电并网问题举行座谈会并做深入交流。
据介绍,青海的新能源装机占据主体地位,发电量逐步增长。2023年青海电源结构中,新能源装机达到3885.9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近60%,占比居全国首位;新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尚有规划中的新能源项目指标总规模4401.2万千瓦,其中未并网总装机2996.6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仍在快速增长。
因此,新能源并网消纳是青海电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星楠介绍了公司在新能源并网发电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提供线上并网服务、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扩大省外消纳市场等。其中,已建成投运的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青豫直流工程”)提升了省际送电能力。
在现场,调研组一行深入了解了青豫直流工程±800千伏特高压青南换流站(以下简称“青南换流站”)的主要设备与功能。据当地负责人介绍,青豫直流工程实现了运用特高压输电技术推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与长距离输送,设计满负荷输电量达到每年400亿千瓦时,约为河南省年用电量的八分之一。
其中,青南换流站是目前国内建成投运的海拔最高的特高压直流换流站,作为青豫直流工程的重要配套工程,主要功能是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减小输电损耗。截至2024年5月,青南换流站已累计向河南输送电量约540亿千瓦时。换流站负责人介绍,通过发电侧分布式调相机、大尺寸换流变压器、数字化智能巡检系统的运用,换流站缓解了新能源渗透率高带来的暂态过电压问题,对维持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支撑新能源电力大规模外送、缓解新能源消纳压力起到重要作用。
王星楠表示,当前,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高、大基地项目快速建设,新的问题正在不断涌现。一是省内消纳市场有限,省外电源同质化严重;二是电网建设难以满足新能源消纳需求的增长,亟需建设新的特高压直流工程;三是电网投资大幅增加,电力系统各环节成本上升。
目前,加快各类储能项目发展与建设,同时增强多种能源的互补利用,持续推进风光储氢协同发展,是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调研组一行来到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市的光热示范项目,参观了青海中控德令哈50兆瓦光热电站的各项系统,并听取电站工作人员对镜场、吸热、储热、换热、发电等各系统的详细介绍,该塔式光热电站的设备国产化率已达到95%。据介绍,熔盐储热具有储能时间长、安全性高的优势,且通过增加储盐罐,储能规模也可以大幅增加,同时,熔盐储热的储能形式可以为电网提供转动惯量和无功支撑。2023年,该光热电站年度发电量为1.524亿千瓦时,达到年度设计发电量的104.38%。同样位于德令哈光伏光热产业园中的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则是国家能源局首批20个光热示范项目中第一个并网投运的项目,为已经开工建设的中广核德令哈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做出了技术储备,并拓展了光热项目的场景应用。
在华电德令哈PEM电解水制氢示范工程项目现场,调研组一行认真听取了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项目光储氢一体化灵活控制系统的框架流程,并了解了华电氢能产业的总体思路布局与产业发展路线。据介绍,该项目通过“光伏发电+弃电制氢”的模式,大大降低制氢成本,同时制出的绿氢可以就地消纳,推动了氢能产业链延长,并实现了绿电、绿氢消纳。
调研组还来到位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电站进行调研。龙羊峡水电站作为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也是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水光互补发电站”的获得者,电站库容达247亿立方米,最大坝高达178米。通过水光互补,龙羊峡水电站提高了送出线路年利用小时数,提升了光伏发电的消纳水平。
为研究风光等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建设情况,调研组还参观调研了青豫直流工程起点所在的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据介绍,作为国家清洁能源的产业高地,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一区两园)总规划面积超过4500平方公里,已初步形成了“水、风、光、储、热”一体化开发利用的发展格局,截至2023年底,该基地建成清洁能源并网装机容量2626万千瓦。未来,该基地还将加大力度建设配套外送输电通道、水电站及抽水蓄能电站、风电光伏与储能基地,形成“多能互补”的能源发展格局。
史立山副会长表示,受新能源资源间歇和波动性影响,新能源发电装机还不能作为有效容量使用,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打破了电力系统电力电量平衡特性。过去,新能源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常规能源发电的补偿调节,目前常规能源发电的调节能力已接近极限,新能源发电简单上网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新能源发展需要统筹源网荷储的协调作用,特别是要做好储能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从适应风光发电的特性出发,储能设施的要具备大充小放和快充慢放的特点,把庞大规模的间歇波动的发电转变成与用电负荷适应的小规模的可控发电过程,逐步把几十亿的间歇性发电容量,转变成十几亿的可控的发电过程;同时,储能设施的布置要集中与分散结合,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兼顾,发挥好各类储能技术的优势、发输用各个环节的协作、政策引导和管理措施的作用,这将是今后新能源发展的重要任务。
于彤会长表示,探索多种储能技术路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发展,可以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的现实途径。通过一体化发展,各种能源的劣势相互补充,优势得到强化,使得产业链价值得到大幅度提升、长度得到尽可能延伸,不仅可以促进新能源渗透率进一步提升,也可以带动地方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于彤会长表示,未来,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指导的延伸与落地,推动新能源发展“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发展,补齐、补强新能源相关产业链,推动新能源并网消纳,同时,助力建设更为有效的电力系统成本疏导机制,推动建立充分体现绿电价值的电力市场,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协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