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亮院士:构建以“西氢东输”为主的全国高标准骨干氢网
6月28日,我会常务理事单位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在京举行《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年度》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工程造价管理报告2023年度》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指出,氢能是国家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能源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西氢东输”是解决西部可再生能源输送的有效方案。
张宗亮表示,当前“双碳”目标以及能源安全的新形势,对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水风光等清洁能源是主力军和先锋队,清洁能源将成为能源消费增量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风光发电固有的随机性、季节性和反调峰特性,加之电力廊道资源紧张,远距离外送受技术制约,风光发电并网存在一定困难,进而导致弃风、弃光的情况出现。
张宗亮认为,采用电解水制氢技术与新能源进行耦合,既能有效地解决新能源消纳及并网稳定性问题,又能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燃料制氢减少碳排放。“我国已将氢能纳入新型能源体系的顶层规划,我国的氢基产量需求居世界首位,2022年年产量已达3781万吨,但绿氢占比尚不足1%。”
据张宗亮介绍,当前全球氢能产业发展呈现六大趋势:一是低碳氢需求量加速推动关键技术迅速发展,二是大力研发高效率大规模氢储运技术和设备,三是氢燃料电池研发与应用市场将向中国转移,四是可再生能源支撑的氢能应用向多领域拓展,五是技术和标准成为氢能产业未来的第二战场,六是加速构建低碳氢为基础的全球氢能价值链。
“预测到2060年在碳中和情景下,我国氢能规模将达到1.3亿吨,在终端能源消费占比中达到20%,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有望达到1亿吨。”张宗亮说。
在张宗亮看来,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西电东送”的电力流向,但是电力系统无法全部承载西部百亿千瓦以上的可再生能源外送,也无法完全满足中东部地区能源需求的缺口,利用氢能输送到中东部,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为实现氢能长距离经济运输,需要构建以“西氢东输”为主的全国高标准骨干氢网,管网总长度约达到9.3万公里。他建议,主要布局三条氢管线的流向:从蒙东、蒙西到“京津冀”,从新疆、青海到陕西、甘肃、宁夏、湖北、川渝、山东、河南、江浙等,从西藏南下到云南、贵州、广东、广西。
张宗亮建议,全国大型新能源制氢基地应统筹考虑水资源分布、新能源资源条件和土地资源等因素,并同时做好制氢基地与输氢管网的匹配。他表示,经初步测算,未来绿氢终端价格可降至25元/千克以下,将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