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准入壁垒,民企从实验室走向万亿级市场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宏大叙事中,中国氢能产业正经历一场由民营企业深度参与的“破局”之战。从黄浦江畔到南海之滨,从内蒙古草原到西北戈壁,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以技术硬实力,在氢储运、电解水制氢、氢储能等关键领域撕开市场缺口。这些企业不仅助力重塑国际氢能技术标准,更在政策空白地带构建起中国特色的氢能商业化路径,推动产业从实验室走向万亿级市场。
技术突围,从「实验室参数」到「工业级突破」
民营企业正以“微米级创新”攻克氢能产业链的“卡脖子”难题。
氢储运是连接氢能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环节,也是目前氢能高效储运、规模化利用的主要瓶颈。上海氢枫能源研发的镁基固态储氢罐,通过氢气与镁合金的化学反应,以固态形式将氢气存储于材料中,将储氢质量密度提升至6.4wt%,单个20英尺集装箱储氢量达1吨,并且具备极高的安全性,储氢罐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氢气存储和运输,从根本上规避了氢气储运过程中的高压风险。这一突破使中国首次实现氢储运技术出口,2024年11月,上海氢枫能源完成了全球首例镁基固态储氢罐顺利出口,并通过船级社认证,开创了常温常压海运氢气的先例。
海水制氢是实现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消纳的重要技术,深圳氢致能源研发的世界首台千瓦、十千瓦、百千瓦、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备,实现了技术的重大突破和从“0”到“1”的重大飞跃;该装备使用新型催化剂和电极材料,能够利用含盐海水电解产氢、产氧,并能抵抗海水氯离子腐蚀;利用超疏气的电极结构,使得产生的氢氧气泡更易脱离,能效提升10%;通过模块化电解槽设计,使得系统能够适配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在与国家能源集团、中海油集团、中广核集团、深圳能源集团的多个示范合作中,海水制氢的产业化突破,正在破解海洋制氢的“淡水依赖”。
政策破冰,从「无人区」到「试验田」
在氢能产业发展道路上尚存的“政策荒漠”中,民营企业正与地方及相关部门共同开辟“制度绿洲”。
作为全国第一个使用氢储能参与电网侧独立储能的公司,爱德曼氢能源在乌兰察布市的化德县电网侧独立储能示范项目被列入内蒙古《第二批电网侧独立新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清单》。项目前期,面对氢储能技术可靠性和标准等方面缺失的困境,爱德曼团队积极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沟通配合,参与政策制定研讨,同时对自主研发的柔性碱水制氢系统和燃料电池系统进行反复测试和优化,最终产品成功通过德凯国际认证,氢气纯度达到99.995%,实测单位能耗低至4.3千瓦时每标方,成本较传统设备降低20%,有力地打破了“绿氢不经济”的固有认知。最终,首个规模化氢储能系统在蒙西落地,利用氢气独特的“电-氢-电”能量转换特性,通过燃料电池技术,将储存的氢气重新转化为电能,实现电力的自给自足,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
类似的政策破冰也出现在“海上”,面对上海氢枫全球首例大型镁基固态储氢罐出海,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指导下,上海海事局、辽宁海事局和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中心针对从上海外高桥港出口的首单大型镁基固态储氢罐,联合开展现场实地调研,就安全分类、现场监管、罐柜检验发证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导该产品安全合规“出海”。
在“年轻”的氢能行业,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这种“边创新、边完善”的模式正在重构产业政策体系。
纵深布局,从「示范工程」到「全球战场」
民营企业的战略眼光正在重构氢能产业地图。北京氢羿能源研制了纳米空心球阳极Ir基贵金属催化剂,极大降低了贵金属用量和PEM电解槽成本,同时积极推动风能与太阳能结合的可再生能源制醇、制氨等项目,提供基于氢能的储能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各地政府主导的绿色示范项目,不仅提供相关设备和技术支持,还深入参与项目的整体运营,确保项目的高效、可持续运行;深圳氢致以海洋可再生能源制氢、城市中水制氢、西部光伏风电耦合盐碱水制氢、煤矿/油田采出水制氢四个应用场景为核心,与大型央国企等行业内能源支柱企业开展深度产业合作,通过示范项目致力于解决我国海上和西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瓶颈问题。
在国际市场,中国氢能民企开始输出“技术包”。湖北英特利为沙特提供的适用于4000标方每小时电解槽的制氢整流撬装系统助力沙特氢能发展,此外,还为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提供多套1000标方每小时制氢电源;北京氢羿能源积极扩展海外市场,特别是在拥有丰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国家和地区,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合作伙伴关系或本地化生产,进一步降低跨境供应链成本,提升市场响应速度;瑞麟氢能自主研发的超级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可与光伏“绿电”完美耦合,达到PEM制氢设备的性能,解决了常规碱性设备无法离网运行的问题,是国内首个碱性光伏离网制氢成功运行的典范,已获得欧盟CE认证,标志着国产离网式制氢设备即将正式登陆海外市场……
来源:中国氢能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