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强: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张晓强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广州)氢能产业大会上,针对绿氢在全球的发展态势做了,以及中国在绿氢方面的政策扶持、市场应用等,做了全面总结和展望,受到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同。
图片
从当前国际社会所面临着重大挑战看,应对气候变化是极为突出的。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化等多种因素,造成全球平均气温逐步升高。今年6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16.66度,比去年6月又升高0.14度,再创历史新高。近几年全球高温、暴雨成灾等异常天气频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地位出发,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联合国大会发言中庄严宣告,中国将争取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是关系国家安全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正在深刻调整,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为了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逐步建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体制改革为动力,安全充裕为条件,经济可行为基础,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用能导向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生产体系要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同时也要科学有序地发展氢能,重点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要构建低成本多元技术体系,要探索建立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拓展氢能多元化应用场景。
绿氢成为全球谋求能源安全和经济低碳转型的重要选项。欧盟将发展氢能作为能源转型和深度脱碳的重要抓手。在去年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洲氢银行战略政策文件中提出,到2030年将绿氢年产量提升至1,000万吨,并每年从域外国家进口1,000万吨绿氢。日本将构建氢能社会作为终极发展目标,以保障能源安全为驱动,推动氢能多领域渗透应用。沙特等中东可再生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绿氢绿氨出口作为未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出口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例如作为沙特2030愿景的旗舰项目,新未来城绿氢项目是全球产业规模最大完全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制氢项目之一。投产后每年可生产绿氢约20万吨(日产600吨)。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占全球能源使用量12%以上,氢气的总产量需比目前的水平增加5倍以上。我国氢能产业、燃料电池及汽车的发展进入快速成长的新时期。截至2023年底,全国发布氢能相关政策超过900项,其中国家层面有150多项。全国20多个省区市发布了促进氢能产业或燃料电池发展的相关文件。据不完全统计,至2023年末建成的绿氢产能为每年7万吨。各地规划的燃料电池车至2025年保有量超过10万辆,是国家预期目标5万辆左右的两倍。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规模化生产,多场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绩。目前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中石化库车绿氢年产2万吨产线已建成。中石化乌兰察布绿电制绿氢项目己列入国家重大清洁能源工程。
绿氢将长距离管输至北京、天津和石家庄;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标准制定、施工方案等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项目一期按年产10万吨,力争今年内开工、2027年建成。下一步将考虑提升至年产30万吨乃至50万吨。这是世界范围内目前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绿氢项目,如能按期建成,将对我国的绿氢乃至世界的绿氢产业发展产生重大积极的影响。燃料电池车近几年产量不断增长,2023年我国燃料电池车销售5800辆、比上年增长72%,其中燃料电池重卡车销售3653辆、同比增长48.2%,占全部新能源重卡车销量的10%以上,创历史新高。今年1-7月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3673辆、同比增加28%。在以商用车为重点的基础上,绿氢及工业副产氢在船舶石化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的应用也在推进,氢能高速公路等模式创新在积极探索。至今年6月末,我国累计建成加氢站456座,全球占比36.1%,居世界之首。目前我国己初步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到示范推广的格局,相关企业超过8000家。初步形成了涵盖制氢储氢运氢加氢整车应用等全产业链的氢能产业体系。今后氢能是能成为年产值过万亿元的重要新兴产业。我们在氢能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攻关方面也不断取得进展。从电解槽、运氢装备、储能电池,到质子膜、重金属催化剂用量、电堆单位功率密度以及泵、阀多项重要技术方面都有喜人的进展。例如,电堆功率密度从2020年前的50千瓦/公斤提高到2023年的100千瓦;2023年燃料电池系统的千瓦成本已从2020年之前的15000元千瓦降低到3000元,降幅达80%。
在今年3月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前沿新兴氢能等产业发展。而近年来以风电光电为核心的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绩,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发条件。到今年7月底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已达11.8亿千瓦,历史性的超过了煤电11.7亿千瓦,预计到2030年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将达约26亿千瓦,占全国电力装机的55%以上,发电量达全国发电量约14万亿千瓦时的40%以上。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乘势而上。在充分肯定成绩、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对的挑战。我体会在五个方面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第一,提升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我们在全链条多项核心关键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包括质子交换膜,45兆帕及以上运输和加氢以及固态、液态氢等方面仍有很多技术难题。这使得氢能产业的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力不强。应认真总结我国5G、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在产业与科技创新方面既竞争更合作,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产学研用相结合,最终走在世界最先进行列的成功经验。
第二,大力推进绿电消纳。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近几年取得长足进展,有利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在有效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和利用的同时,需要高度重视的是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大基地发展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是西北及内蒙。今年7月末内蒙风电光伏装机超过1亿千瓦、新疆超过8,000万千瓦,分居全国第一第二位。要结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新能源本地消纳能力,同时对把绿色能源远距离送到中东部负荷中心更需要做大量工作。对特高压输变电要科学规划、积极建设;对管道输送绿氢或甲醇,包括建长输管线或将绿氢掺入天然气管道输送也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在风电光伏这种稳定性弱的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情况下必须加大储能的建设力度。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到今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40%。预计到2025年末,我国以储能电池为主的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达约8,000万千瓦。这既对发挥氢能的储能优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同时也要求我国的氢能储能及动力电池储能等要科学有序的做好规划和建设工作。
第三,建设高水平氢能基础设施。在管道、氢气储运、高压快速加氢站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标准体系建设还要做大量工作。例如,至2023年底,我国己发布氢能相关国家标准110项。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还是大量参考和引用国外标准,而且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较少。对加氢站等基础设施要以地方政府为主,完善审批管理制度。在允许制氢加氢一体站不再限于化工园区的情况下,广东、河北、山东、吉林等均已发文明确允许在非化工园区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对氢能的安全规范管理要更加关注。
第四,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在科研经费、财税、金融、保险,首台套氢能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等方面要积极做好工作。以财政政策为例,从中央到地方,这些年对氢能特别是燃料电池及车辆给予了有力的财政支持,涉及研发、人才激励、购车、建加氢站、氢燃料补贴和产业园区建设。但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长期依赖过度的财政补贴,相关支持补贴政策也要不断完善。
第五,在以燃料电池商用车为重点、突出重卡的同时,积极拓展多场景应用。到2030年我国绿氢有可能达到400万吨甚至更多。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看,工业占比最高。2022年消费总量54.1吨标准煤,其中工业36.4亿吨、占比67%;交通运输4亿吨、占比7.4%。工业中的钢铁石化化工等都是大量用氢的,应该积极开拓绿氢替换灰氢或蓝氢的应用场景。目前在绿氢制合成氨等领域已取得工程化应用重要进展,一批可再生能源制氢化工项目相继建设投产,气电掺氢和煤电掺氨研发进展迅速。与此同时,在坚持绿氢为主方向坚定不移的前提下,鉴于我国是世界最大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600万吨(全球超90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在保证工业生产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对现有工业副产氢规模化提纯与应用也应该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做好。
来源:氢能源燃料电池电动汽车